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8日節目揭露,1名科羅拉多州居民日前鼓起勇氣向女兒出櫃,而他已經高齡90歲。
教育部再報請中央疫情指揮中心同意境外生返台方案,同意從8月5日起再開放7月15日前宣布未開放的國家/地區境外學生來台就學。兩岸政府單邊行動及片面行政行為,最終沒有「雙贏」,反而造成彼此衝突不斷及敵意日升。
但在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孟奇傍晚接近6時接受媒體聯訪,一開始也說包含陸生,但受訪過程突被教育部幕僚請出,隨即後立即改口「因為跟兩岸相關的一些考量」,陸生還是先開放到「應屆畢業生」,「在學學位生」不包括在內。現在陸生在學學位生返台政策大轉彎,恐怕不是基於疫情或疫區風險評估等因素,而是兩岸學生交流時陸方對台灣體制欠缺尊重所設置政治障礙。開放19國的境外學位生約10397人左右,其中最大宗為陸生。政府政策不應如此草率「朝令夕改」,先是公文通知放行後,再是收回公文重新發文提出陸生對象限制,給予人一種刻意凸顯特定對象處置。公文前後修正,已給予外界「朝令夕改」不佳認知。
然當公文發函至學校,教育部再表示因兩岸情勢緣由,暫緩開放就讀學位陸生返台。教育部於8月5日發函給全台大專校院,說明考量目前境外生入境返台秩序及檢疫能量平順,且居家檢疫場所除防疫旅館外,暑假期間納入地方政府核可校內外獨棟檢疫宿舍。現在時過境遷,貿易協議早簽署了,兩國關係處於有史以來的最壞階段,華盛頓正動用各種工具和槓桿打擊中國,派出衛生部長此時訪台,顯見是白宮整個計劃中的一步。
儘管如此,內閣部長訪台本身就是對過去美台只能發展非官方關係的一個重大突破,其政治象徵性非常強烈,事實上否決了中美建交、美國不與台灣發展官方關係的承諾。北京很清楚美方的此種溫水煮青蛙效應,現在累積到一個臨界點。文:鄧聿文(政治評論員,獨立學者,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 美國在台協會稱衛生部長的這次訪台是「台灣旅行法案」的一環,2018年美國出台了《台灣旅行法》,為美台關係升溫提供了法律保障,接下來就是根據法案具體派出官員赴台,但派出什麼層級的官方訪台則由白宮的行政團隊掌控和決定。但那時中台關係比較協調,此事在美中台三方沒有引起太大衝突。
但彼時美中正在進行艱難的貿易談判,也許是考慮到此舉會影響談判,華盛頓沒有下這步棋。從衛生部長而非國務卿、國防部長或者國安顧問等要角訪台來看,華盛頓走出這步還是經過了謹慎的評估,對由此造成美中關係的破壞還是有所顧忌的。
因為相對後幾者,衛生部長的身份不那麼刺眼,不像政治、外交、國防和國安等身份敏感且具危險性,另外,現在還是疫情大流行時期,派衛生部長訪台交流防疫經驗也是一個降低中方激烈反應程度的合理藉口。北京同梵蒂岡的建交當然更多出於自身考慮,然而美台因素有可能促使北京不再強烈堅持那些阻礙兩國建交的梗阻條件。艾薩(Alex Azar)本人在一份聲明中就表示,他此行目的是顯示「川普對台灣的支持」,以及肯定台灣在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暴發方面「所表現出的領導力」。對台灣,北京有可能在兩岸經貿上懲罰對方,或者進一步打壓台灣的邦交國,比如宣佈同梵蒂岡建交。
對川普來說,考慮到美中關係已經破碎不堪,北京發起的任何反擊不過是在美中關係上再多出一塊碎片而已,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差不多是一本萬利的買賣。雖說馬英九時期華盛頓也有副部級官員訪台,然而,部長和副部長之間,雖然官銜相差只半個層級,但部長屬於一國的內閣成員,而副部長未必,從這個角度看,兩個職務間不僅是量的不同,更是質的不同。對北京而言,美方的部長訪台已經跨過了紅線,儘管北京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先是一心尋租的李恆隆極為大膽的跨黨派收買,期望用修法的方式替他取回龐大利益,完全不顧法令一改會帶來多大的混亂與困擾。
庸俗指的是無知、因循、唯利是圖。榮星案收買行政部門用掉三千萬,金額遠高於收買議員的一千六百萬。
人類總貪求自由、安全、平等、幸福、正義、知識等等。這裡主張的是,政黨不是宗教團體,理想與神聖並非最重要的價值。
其次,為了保證成功,商人願意多方收買,甚至行政立法一起買。柯建銘委員從來都不標舉道德牌,但他在立院完成的事情,遠多於許多自認的清流,例如黃國昌。不管是誰也好,師弟也好,都是我們要打倒的對象。然而,完全自由和完全平等,根本不相容。也願意不分藍綠很公平,收買民進黨議員四人、國民黨四人,每人兩百萬公道價。以賽亞.柏林(Isaiah Berlin)曾說:「大多數時空環境下,人類賴以生存的諸多價值,就算並非完全南轅北轍,也並不總是和諧的。
徐永明自己退出,為時力止血,算得上有情有義,當然,也等於宣告政治前途完結。) 如果我們承認柏林說的有道理,對於那些高舉道德旗幟、並願意身體力行的政客,我們當仔細觀察他的作為帶來的後果,因為這類人往往不願意妥協轉圜,有時反而造成反效果。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只是物換星移,即便陳前總統卸任後牽涉到的案件有很多委屈與關竅,但至少,陳本人面對他當年說的話,會不會有一絲反省呢? 對榮星案的四點觀察,幾乎都可在SOGO案看到。此案爆發後,外人終於理解,為何當初時力黨內必須用極難看的方式否定林亮君選上黨主席的資格,因為一旦這位抱持高度理想性的人知道了黨內籌款的不堪真相,很難想像林亮君會有何反應?會不會拿著證據找檢調? 無論如何,在此可以預言,以榮星案為例,此案的審理勢必曠日廢時,用傅崐萁的例子來看,甚至陳超明還可回去選上縣長、廖國棟繼續擔任立委,大概只有蘇震清比較倒楣,再想參選,只能靠自己家族了,也連累到蘇嘉全恐難再起。
既然政黨面對的是眾人之事,世俗化才是最重要也必要的。雖然羅文嘉意指民進黨內媒體大老支持的海派出現,使得政黨可能被財團媒體掌控,但這番言論出現的時機,恰好預示了SOGO案。
如果我們接受孫文的定義,眾人之事原本就代表繁瑣、世俗。孫文說,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第三,這類牽扯到民意代表或者民選官員的案件通常都纏訟極久,榮星案花了十四年才定讞,牽涉的八位議員只有周伯倫、陳俊源兩人入獄。Photo Credit: 中央社資料照 之前羅文嘉受訪時表示,民進黨已經失去理想性,而變得庸俗化,恐怕遲早出事。
對我來說,政黨更該是世俗而非庸俗。如果容許破壞的自由,安全就得不到保障。
許多專家常用生產成本解釋產業轉移現象,但如果用尋租的難易,會更容易理解台商在中國的活動(可參閱吳介民的《尋租中國》)。這裡當然不是說,政黨不該有理想性。
但羅文嘉的說法有其盲點。有趣的是沒有任何民進黨公職出來為蘇震清緩頰,顯見蘇家人上次提名過程玩得太大,得罪了黨內所有不該得罪的頭人,加上蘇震清過往的名聲實難稱為清流,想落井下石的人恐怕不少。
當年陳水扁因蓬萊島案入獄,周伯倫舉著關公護嫂大旗,幫吳淑珍選立委。完全平等,意味著自由必須設限,那些最有能力、天賦的,就不容許在競爭中總獲勝。如果人是完全自由的,狼就可以隨時吃羊,強權就是真理。政見會上周推著吳的輪椅上台那一幕,著實是那年選舉場最感人的景象。
國民黨的兩位委員向來問政品質不佳,在此先不論。商人無祖國,又一事證。
其次是政客們切割之快,顯然都已學會如何在資訊流動如光速的世代保護自己。世俗則是願意面對困難、願意了解最弱勢者、不標舉大道理、以實踐為先。
或許,政黨的理想性,更應該建立在如何更好、更有效率地管理眾人之事?而不是高舉某種道德與理想。那時候的周伯倫絕不會想到,1989年元月廿日他被調查局約談的同一天,已出獄準備年底選立委的陳水扁,會在《新潮流雜誌》復刊茶會上說:「民進黨人爭取公職,是要以公職為工具,爭取進入體系進行改革。